米其林上海: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
↑↑↑We stay up all night to get lucky
这是喜北(restaurant_hunter)的第102篇文章
“九月二十一日,星期三,小凶日
一个容易产生口舌是非的日子”
- Quote From “Frank谈风论水”
三个月前,米其林高调宣布进军上海,轮胎人的各种传说就不绝于耳,直至今日,尘埃落定。我想,榜单你可能看过了,也有了自己的判断;完整榜单,请拉到最后。
1家三星,7家两星,18家一星,共计26家星级餐厅,以及25家必比登美食推介。
这个结果,几家欢喜几家愁,但大家一场旷日持久的全民大(si)逃(bi)杀(zhan)在所难免。不论上榜没上榜,还是米其林官方,最后一个都逃不掉。
哦,听说有个店昨晚在点评下线了,已开启防空洞模式。
还是那句话,有人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
▲ 这些厉害面孔,你认得几张?
这几天,对很多人来说,日子蛮难过的。
先说餐厅。榜单公布前几日,烟雾弹流言四起,真真假假,看得人目不暇接,心情就像坐过山车,哈刺激呀。群众嘻嘻哈哈,对餐厅来讲,尤其是当家厨师,无疑是煎熬。一句话,玻璃心你就惨了……
因为是头一遭,究竟怎么个操作流程,大多数人心里没底。被发了邀请函,等于稳操胜券,只盼知道是几颗星星;没收到邀请函的就不一样了,国际惯例不请一星、只在公布日当天通知,急死人了好吗!
譬如吧,我非常非常喜欢的璞丽酒店西餐厅,貌似就是最后一秒种知道自己得奖的……
再说媒体。抢热点,抢发布,抢眼球……早早备稿,美食编辑记者们,终于也过上娱记一样的日子了。
回看米其林官方,同样压力山大。此前不断被质疑“评审时间长短”、“是否水土不服”,顶着舆论压力做出来,生出来还是个烫手山芋。
最累的人,必然是各方公关。对他们来说,最硬的仗才刚刚打响……
▲ 蟹肉和瓜,The Elephant,一星
最幸福的,是摘(chi)星(gua)群众,怀揣一颗八卦的心引颈而望,在各个吃饭群里交流情报、凑个热闹;消息灵通者,早早订好热门高星餐厅,跷足以待。不过,虽然都知道是生米煮成熟饭,也晓得周三睁开眼睛就知道结果,却也无法阻止那颗爱八卦的心。
反正我估计昨天晚上,真挺多人睡不好的。
总结一下:中餐压倒性占比,粤菜为王;外滩3号和日本料理“全军覆没”,茶餐厅喜粤8号爆冷二星,鹅夫人连锁爆冷一星。问几个问题吧:
1. 喜粤8号和鹅夫人,是谁?
喜粤8号,卢湾区小茶餐厅,电话已经打不通了,已炸……来看看米其林官方对这家店的评价:
这家人气餐厅性价比很高。“在喜粤8号,顾客可以以人均48元人民币的价格品尝到米其林二星水准的菜肴。因此这家小店也成为了世界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二星餐厅!”
▲ 鹅夫人,门口都是等位椅子
至于鹅夫人,一个粤菜,在五角场、浦东巴黎春天和大莘庄各有一家分馆,这次荣膺二星的是莘庄某商城分馆。米其林摘星之前,店外队也排得很疯狂,烧鹅很出名,据说烤得不错,店家标榜和香港米其林一星“甘牌烧鹅”是同一鹅源。所以,以后吃烧鹅要跑莘庄了?
2. Jean Georges?日本料理呢?
12年前领风气之先进入上海的Jean Georges,理所应当是上海西餐一块招牌,我自己也吃过几次,挺好吃的,服务也好,装修还美,居然什么都没有?
至于日本料理……这个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说好的多元化国际化呢?
▲ 焕然一新的Jean Georges上海店
比较合理的解释是,JG年前翻修一直到4月才恢复营业;而米其林一直对外宣称,一家餐厅的匿名评审次数多达10次……掐指一算,加上写书印书前期准备,要赶在9月份发布,好像是吃不完哦!那么没星也很正常啦!
But,不要忘记二星餐厅L'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,好像是今年4月才开的门?
3. 米其林侦探,这次吃了多久?
天知道。吃10次估计也是说说的。令人闻风丧胆的《纽约时报》食评人暗访餐厅,也就去个4次,但战线一般拉得稍长,保证考察到餐厅在不同时段、不同情况下的水准是否一致。
只不过想想米其林强度也是大,人家纽约时报一个月也就出个两家餐厅Review吧。
不过4、5个月吃出星,这种先例也不是没有。纽约Nolita的新西兰餐厅The Musket Room(一星),就是在开业后4个月奇迹般斩获一星。P.S. 挺好吃的。
▲ The Musket Room, 一星
4. 所以星星越多,越好吃吗?
拿到星星,是荣誉,更是考验。今年年初,米其林三星法餐Per Se就被《纽约时报》揪出来狠涮了一通,前年被米其林降成二星的法餐Daniel,今年吃了,真心觉得比同是法餐的Per Se好吃,还便宜点。😒
反正,摘星群众马上就要加入混战了。
▲ Daniel, 二星
5. 餐厅会涨价吗?会订不到位吗?
整个9月上旬,坊间传闻涌动。前几日沪上知名美食博主艾格撰文,暗指唐阁摘星,号召群众快去吃。
因为再不吃就可能吃不到了啊。按照米其林效应,可能会连着爆仓几个月(放心吧这还真不是中国特色)。我这个人也很俗的,昨晚上我去吃了唐阁啊,然后周末回访Robuchon……我估摸着呢,现在很多餐厅的电话,已经打不通了。
▲ Luksus, 一星
在国外,米其林颁布之后,房东趁势欺人,租金上涨导致菜单价格上浮,是很常见的事。我知道的,就有布鲁克林一星北欧餐厅Luksus,摘星两个月内,tasting menu从95美元涨到120美元,知情人士透露,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房租压力。
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在国内重演。不过不管有没有黑心房东,我觉得,部分餐厅价钱大概也是会上调的。
6. 米其林上海,征服谁的味蕾?
分析一下比例:整张榜单,中餐为主,占星级餐厅77%,20家星级中餐,9家粤菜(含烧味),占比达到45%;与此同时,备受瞩目的西餐仅6家,占星级餐厅比例23%,占整个榜单比例仅11%。
而“高星餐厅”(2和3星)的8家餐厅中,5家是中餐,其中又有4家是粤菜;其中,唯一与本帮菜沾边的,大约就是雍福会了。真正沾边的上海菜,都在200块不到的必比登里。
中餐占大头,正所谓入乡随俗、也是米其林对本地口味的迎合,我们理解。但在上海选那么多粤菜,不大能理解……广东那么大,香港又不远,上海人民情何以堪?你多选几个西餐也好的呀。
然而并没有那么多西餐,看了看西餐入选的,觉得倒也是蛮严格的,除了有一家不大认可,其他还挺名副其实。我倒是很期待,有人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Jean-Georges。
有趣的是,米其林却认为茶餐厅喜粤8号“是上海美食的缩影:精湛的厨艺、美味优质的菜肴。”
好吃不好吃,没吃过不置可否,但是能不能代表上海,这个就……我真的不这么觉得啊!
你得承认一点:米其林在上海的头一遭,不论是非功过,影响力无可厚非。
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,也不是没道理,开疆辟土难免压力最大。
之前也说过,米其林进入上海会拔高本地餐饮标杆,对整个市场是件好事。往好的方面去想,有星的餐厅会努力守星,毕竟米其林的影响力辐射全球,站上这个舞台,就等于面向了全世界;而没有上榜的餐厅,或许也会有更多动力(或者KPI?)去力争上游、下游入围。
这第一本米其林上海指南,像一趟快船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张船票。但是,不管上不上船,希望我们终都会抵达彼岸。
但退一万步来说,有没有星都不重要,你喜欢,才是最重要的。
好啦,下面挑了几家我吃过的
也欢迎你点文内链接看我写过的评论
唐阁,三星
几年前吃过午餐,当时觉得中餐能做成这样,也真是不容易了。摆盘西式,且实行分餐制,味道搭配也很有讲究和层次。昨天我去吃了晚餐。
大概能耐理解为什么唐阁要开启防空洞模式了。我个人觉得,家全七福比较好吃……但是服务和环境绝对是敌不过唐阁的。
L'Atellier de Joel Robuchon,二星
对,它家汉堡最好吃,是我说的。虽然有堆砌食材与食古不化(二十几年不变菜单)的嫌疑,第一套set menu搭配不尽如人意,但我也同意味道不错,经典菜式必须经典,单点花头很多。周末回访,敬请期待后续点评。
8 1/2 Otto e Mezzo,二星
Pasta真心好,全上海第一的手工Pasta没有之一,魂牵梦萦……白松露季快到了,去这家可以吃到最棒的。然而上次觉得超好评的这个桃子大甜点估计下架了,时间不对了。😭
雍福会,二星
也是几年前吃过一次午饭,环境和设计没话说,而且一看就是特别符合老外想象的那种中国风。价格相对来讲也不算高(午餐不带酒人均5、600吧),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海苔粢饭糕。总体而论,和正宗本帮菜感觉关系不大。
Phenix Eatery & Bar,一星
哦,这就是 我不遗余力做活体广告的璞丽酒店西餐厅 啊,三个月去了6次,我也是拼。
福和慧,一星
诶?可能是我那次运气不好?👀
Taian Table,一星
另外,顺便感谢米其林放过了我的两家食堂,Commune Social和邓记。
文/喜北肉豆蔻
图/喜北、网上
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立场
往期热门文章,点击可读
Jean Georges:Robuchon那么火,我却在JG吃粢饭糕
Robuchon: 让我们赞美汉堡
邓记食园:邓师傅的菜,吃一顿少一顿
福和慧:融合中餐素菜
👇 我这么好玩,快来和我做朋友!👏
我是喜北,吃饭作得要死
在企鹅吃喝指南管内容
吃到好吃的,眼睛会放光
心思活络,有事后台勾搭
Instagram: mightyminiboom
微博 & 豆瓣: @喜北肉豆蔻